随着时代的变迁,许多五十年前的生活必需品,因为失去其使用价值而在生活中消失了,例如布掸子和鞋拔子就是。
对于年轻人来说,鸡毛掸子并不陌生,街上有卖的,不少家庭都有(不过配备了吸尘器的现代化家庭大概连鸡毛掸子也淘汰了)。但说到布掸子恐怕就有点新鲜了。其形状像戏台上太监手持的“佛尘”,不过前端绑的是不马尾,而是布条。布掸子把儿是一根一尺来长的圆木棍,一般用硬木旋成,直径大约一厘米多,前端有环形凹槽,将质料较好的布条像绑拖把一样绑在前端,掸子把儿的另外一端,拴个绳儿,平时倒挂在屋门口。它干什么用呢?掸土用的。那时候北京风沙大,外出上街,走一趟回来,往往刮得满身满脸都是土;加上大街小巷大部分是土路,有道是:“无风三尺土,有雨一街泥”,即使没刮风,上趟街回来,鞋上、腿上也难免弄上好多浮土。因此,人回到家,未曾进屋门,先从门旁把布掸子拿起来,浑身上下抽一过,把土掸净再进屋。大人自己掸,小孩子大人给掸,手重点,孩子再小点,往往抽得前仰后合的,孩子觉得好玩,还挺高兴。
鞋拔子是什么,对30岁以下的年轻人可能更加陌生。鞋拔子一般是黄铜或紫铜制作,厚度大约有一毫米多,十几公分长,形状有点像现在的短把的饮勺子,只是没有那么宽,前头是平的。鞋拔子是提鞋用的。早先,皮鞋、球鞋还不普及,一般人也穿不起。大部分人都穿布鞋。传统的布鞋没有鞋带子,鞋口上也没有松紧口,布鞋从鞋底到鞋帮都是布的,普通布没有伸缩性,为了“跟脚”,新鞋要做得紧一些,穿一阵子就撑大了。一双可脚的新鞋,大小和脚一边大,穿上以后是舒服的,但要穿进去可不容易。外国人的皮靴子,鞋后帮带有一个袢儿,为的是穿的时候好提鞋用,布鞋不能弄上那东西,那太难看了。为了穿新布鞋,就得用鞋拔子了,先把脚伸进一半,把鞋拔子垫在脚后跟和鞋后帮之间,一边把脚往鞋里伸,一边用力提鞋拔子,靠摩擦力把鞋后跟提上来,终于完成穿鞋的动作。有了鞋拔子,再紧的鞋也能把脚给塞进去,但鞋若是小,穿是穿进去了,大拇哥可就受罪了。
想当年,鞋拔子不但居家必备,卖鞋的鞋店和绱鞋的鞋铺也是必不可少的,别看物件小,缺了它还真不行。虽然它们完成“历史使命”不过几十年,我们的老祖宗却不知用了多少辈子,在老北京的家里,犄角旮旯或许还能找到红木布掸子把儿和铜鞋拔子,大小也总算是个文物吧。